找回密码
 加入W10
查看: 9|回复: 2

Underfill 技术:筑牢电子元件连接可靠性的关键支撑

[复制链接]
TONY 发表于 2025-11-28 14: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电子制造行业不断追求小型化、高密度的发展进程中,元件与基板之间的连接可靠性成为决定产品寿命与性能的核心因素之一。Underfill(底部填充)作为一种专为提升焊点抗应力能力设计的工艺技术,逐渐从高端电子领域向消费电子、汽车电子等多元场景渗透,其在缓解热循环、机械振动带来的焊点失效问题上展现出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是智能手机中的 BGA(球栅阵列)元件,还是新能源汽车控制器里的芯片封装,Underfill 技术都在默默为电子设备的稳定运行保驾护航,成为电子制造环节中保障产品质量的重要一环。

Underfill 技术的核心原理是通过在芯片或元件底部与基板之间填充具有高黏结性、低收缩率的环氧树脂类材料,形成连续且均匀的胶体层。这层胶体不仅能将焊点完全包裹,还能通过自身优异的力学性能与热传导特性,分散焊点在使用过程中承受的各种应力。当电子设备处于温度变化剧烈的环境时,芯片与基板因材质不同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热膨胀或收缩,此时 Underfill 胶体可有效缓冲这种热失配带来的拉扯力,避免焊点出现裂纹或断裂;在受到外部冲击或振动时,胶体又能起到固定与保护作用,减少焊点因机械应力导致的失效风险。从本质来看,Underfill 技术并非简单的材料填充,而是通过材料特性与工艺设计的结合,构建起一道保护焊点的 “防护屏障”,显著提升电子元件连接的长期稳定性。

一、Underfill 材料的核心特性与分类

Underfill 材料的性能直接决定了填充工艺的效果与最终产品的可靠性,因此在选择材料时需重点关注多个关键指标。首先是流动性,材料需具备适宜的黏度,既能在填充过程中顺利渗透到芯片底部的微小间隙(通常仅几十微米),又不会因流动性过强而溢出到元件表面造成污染;其次是固化特性,包括固化温度与固化时间,需与电子制造的整体工艺流程匹配,避免因固化温度过高损伤元件,或固化时间过长影响生产效率;再者是力学性能,材料固化后需具备一定的弹性模量与断裂韧性,以应对热循环与机械振动带来的应力,同时需有良好的黏结强度,确保与芯片、基板等不同材质表面紧密结合;最后是热稳定性,在电子设备长期运行的温度范围内,材料需保持性能稳定,不出现软化、老化或降解等问题,避免影响保护效果。

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与工艺需求,Underfill 材料可分为多个类别。从固化方式来看,主要分为热固化型与紫外光(UV)固化型两类。热固化型 Underfill 材料通过加热达到固化温度后完成交联反应,适用于底部间隙较大、需要胶体充分渗透的场景,如汽车电子中的大功率芯片封装,但其固化过程需依赖加热设备,对能耗与工艺控制要求较高;UV 固化型 Underfill 材料则通过紫外光照射引发固化反应,固化速度快,可显著缩短生产周期,更适合消费电子等对生产效率要求高的领域,但受限于紫外光的穿透性,仅适用于芯片底部间隙较小或透明基板的场景。从应用对象来看,还可分为针对 BGA 元件的通用型 Underfill、针对 CSP(芯片级封装)的细间距专用 Underfill,以及针对倒装芯片(Flip Chip)的高可靠性 Underfill,不同类型的材料在黏度、粒径、热膨胀系数等参数上均有针对性设计,以适配不同元件的封装特点。

二、Underfill 工艺的关键流程与控制要点

Underfill 工艺的实施过程需经过严格的流程设计与参数控制,任何一个环节的偏差都可能导致填充效果不佳,进而影响产品可靠性。其核心流程主要包括预处理、点胶填充、固化、检测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操作规范与质量要求。

预处理阶段,重点是确保待填充元件与基板表面的清洁度。芯片底部与基板焊接完成后,表面可能残留助焊剂、油污或灰尘等杂质,这些杂质会影响 Underfill 材料的黏结性能,导致胶体与基材之间出现气泡或剥离。因此,预处理通常需要通过等离子清洗或溶剂清洗的方式去除表面杂质,同时需控制清洗后的干燥程度,避免残留水分影响材料固化。此外,还需对焊点质量进行初步检查,确保无虚焊、漏焊等问题,若焊点本身存在缺陷,即使进行 Underfill 填充也无法提升连接可靠性,反而可能掩盖原有问题。

点胶填充阶段是 Underfill 工艺的核心环节,其操作质量直接决定胶体的分布均匀性与填充完整性。点胶过程通常采用高精度点胶机,通过控制点胶压力、点胶速度、点胶量与点胶位置等参数,使材料以 “L 型” 或 “U 型” 路径从芯片边缘注入底部间隙。在点胶参数设定中,点胶量的控制尤为关键:点胶量过少会导致芯片底部出现未填充区域,形成 “空洞”,无法有效保护焊点;点胶量过多则会导致材料溢出,污染芯片引脚或周边元件,增加后续清理成本。同时,点胶速度需与材料流动性匹配,速度过快可能导致胶体中卷入空气形成气泡,速度过慢则会延长填充时间,影响生产效率。为确保填充效果,部分高精度场景还会采用 “多次点胶” 工艺,通过分阶段注入材料,减少气泡产生,提升填充完整性。

固化阶段需根据材料类型选择对应的固化方式,并严格控制固化参数。对于热固化型材料,需通过回流焊炉或热风烤箱实现阶梯式加热,先以较低温度预热,使材料中的溶剂缓慢挥发,再升温至固化温度并保持一定时间,确保材料充分固化;若直接高温加热,可能导致溶剂快速挥发形成气泡,或因材料收缩不均产生内应力。对于 UV 固化型材料,需控制紫外光的强度、波长与照射时间,确保材料在照射范围内完全固化,同时避免因照射强度过高导致材料老化。固化完成后,还需对胶体进行冷却处理,使胶体性能稳定,避免因温度骤变影响黏结效果。

检测阶段主要是通过专业设备检查 Underfill 填充质量,及时发现并处理缺陷。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外观检测与内部检测:外观检测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胶体表面是否存在裂纹、溢胶、缺胶等问题;内部检测则采用 X 射线检测设备,检查芯片底部胶体是否存在空洞、气泡,以及焊点是否被胶体完全包裹。若检测发现空洞面积超过规定标准(通常不超过 5%),或存在明显的溢胶、缺胶问题,需对产品进行返工处理,避免不合格产品流入后续环节。此外,部分高端应用场景还会进行可靠性测试,如热循环测试、温度湿度偏压测试(THB)等,验证 Underfill 工艺在长期使用环境下的保护效果。

三、Underfill 技术在不同电子领域的应用场景

随着电子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Underfill 技术的应用范围逐渐从传统的通信设备、计算机领域,拓展到消费电子、汽车电子、工业控制等多个领域,不同领域因使用环境与性能要求的差异,对 Underfill 技术的应用需求也有所不同。

消费电子领域,Underfill 技术是提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设备可靠性的关键手段。这类设备通常采用高密度的 BGA、CSP 元件,元件尺寸小、焊点间距细(部分间距仅 0.3mm 以下),且在日常使用中易受到跌落、碰撞等机械冲击,同时需承受温度变化(如从低温环境进入高温环境)带来的热应力。以智能手机中的处理器芯片为例,其与主板之间的焊点在设备运行时会因发热产生热膨胀,而在闲置时又会冷却收缩,长期反复的热循环易导致焊点疲劳失效。通过 Underfill 填充,胶体可有效分散这种热应力,同时在设备跌落时吸收冲击能量,减少焊点断裂的风险。此外,消费电子对生产效率要求较高,因此多采用 UV 固化型 Underfill 材料,配合自动化点胶设备,实现高效量产,满足大规模生产需求。

汽车电子领域,Underfill 技术的应用更注重高可靠性与耐恶劣环境能力。汽车电子元件(如发动机控制器、自动驾驶芯片、车载雷达模块)需长期工作在温度波动大(-40℃~125℃)、振动剧烈、湿度变化大的环境中,对焊点连接的稳定性要求远高于消费电子。以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管理系统(BMS)芯片为例,其直接影响电池的充放电控制与安全性能,若芯片焊点因振动或热循环失效,可能导致电池管理异常,甚至引发安全事故。因此,汽车电子领域多采用热固化型 Underfill 材料,这类材料具备更高的热稳定性与力学强度,可在恶劣环境下长期保持性能稳定。同时,汽车电子对 Underfill 工艺的检测标准更为严格,除常规的外观与内部检测外,还需进行长期的可靠性测试,确保工艺效果满足汽车行业的严苛要求(如 ISO 16750 标准)。

工业控制领域,Underfill 技术主要应用于工业计算机、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传感器等设备中的核心芯片封装。工业设备通常需要长时间连续运行(部分设备年运行时间超过 8000 小时),且可能工作在粉尘多、湿度高、电磁干扰强的环境中,元件连接的长期稳定性直接影响工业生产的连续性与安全性。例如,工业传感器中的信号处理芯片,其与基板的连接若出现故障,可能导致传感器数据采集不准确,进而影响生产过程的控制精度。因此,工业控制领域在选择 Underfill 材料时,除关注热稳定性与力学性能外,还会注重材料的耐腐蚀性与抗电磁干扰能力,部分场景还会采用具有阻燃特性的 Underfill 材料,提升设备的安全性能。同时,工业设备的更新周期较长,对 Underfill 工艺的长期可靠性要求更高,需确保材料与工艺在设备使用寿命(通常 5~10 年)内保持稳定。

四、Underfill 工艺常见问题与解决策略

尽管 Underfill 技术已在电子制造领域广泛应用,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受材料特性、工艺参数、设备精度等因素影响,仍可能出现各类问题,若不及时解决,将直接影响产品质量与生产效率。常见的工艺问题主要包括空洞产生、胶体溢出、固化不良、黏结失效等,针对这些问题需采取针对性的解决策略。

空洞问题是 Underfill 工艺中最常见的缺陷之一,主要表现为芯片底部胶体中存在气泡或未填充区域,其产生原因主要包括材料流动性不足、点胶参数不合理、预处理不彻底等。若材料黏度过高,在填充过程中难以充分渗透到芯片底部间隙,易形成空气滞留;点胶速度过快或点胶量不足,也可能导致胶体无法完全包裹焊点,形成空洞;此外,基板表面残留的助焊剂或水分,在固化过程中受热挥发,也会在胶体内部形成气泡。针对这类问题,可从三个方面优化:一是选择流动性更好的 Underfill 材料,或通过适当加热降低材料黏度,提升渗透能力;二是调整点胶参数,采用 “慢速度、多点胶” 的方式,减少空气卷入,同时确保点胶量充足,使胶体能够完全填充底部间隙;三是加强预处理环节的管控,延长清洗时间或提高清洗温度,确保基板表面无杂质残留,同时在清洗后进行真空干燥,去除表面水分。

胶体溢出问题主要是指在点胶过程中,Underfill 材料溢出到芯片表面或周边元件上,不仅会造成材料浪费,还可能导致元件引脚短路或影响后续组装工序。其产生原因主要包括点胶量过多、材料流动性过强、芯片与基板间隙过大等。若点胶量超过芯片底部间隙的容积,多余的材料会从芯片边缘溢出;材料黏度过低时,即使点胶量适宜,也可能因流动性过强而扩散到非目标区域;芯片与基板之间的间隙过大,会导致材料填充范围扩大,增加溢出风险。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精准控制点胶量与优化材料特性:一是通过前期测试确定最佳点胶量,根据芯片尺寸、底部间隙等参数计算所需材料体积,避免过量点胶;二是选择黏度适中的材料,若需使用高流动性材料,可在芯片周边设置挡胶坝(如采用阻焊剂形成隔离区域),限制材料扩散范围;三是在焊接环节控制芯片与基板的间隙,通过调整焊球高度或焊接压力,确保间隙符合 Underfill 工艺要求,减少材料溢出可能性。

固化不良问题会导致 Underfill 胶体无法形成稳定的力学性能,影响对焊点的保护效果,主要表现为胶体未完全固化、固化后表面发黏或力学强度不足。其产生原因包括固化温度不足、固化时间过短、材料存储不当等。若热固化型材料的加热温度未达到设定的固化温度,或保温时间不足,材料中的交联反应无法充分进行,会导致固化不完全;UV 固化型材料若紫外光照射强度不够、照射时间过短,或芯片底部存在阴影区域(紫外光无法照射到),也会造成局部固化不良;此外,Underfill 材料若长期存储在高温高湿环境中,可能出现变质,影响固化性能。针对这类问题,需从工艺参数与材料管理两方面改进:一是严格控制固化参数,通过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热固化过程中的温度,确保达到设定要求,同时根据材料特性调整 UV 固化的光照强度与时间,对于存在阴影区域的场景,可采用 “UV + 热辅助固化” 的复合方式,确保胶体完全固化;二是加强材料存储管理,将 Underfill 材料存放在低温干燥环境中(通常 0~10℃),避免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使用前需提前回温至室温,防止因温度差异导致材料性能变化。

黏结失效问题主要表现为 Underfill 胶体与芯片或基板表面出现剥离,失去对焊点的保护作用,其产生原因主要包括基材表面污染、材料与基材不兼容、固化过程产生内应力等。若基材表面存在油污、氧化层等杂质,会破坏胶体与基材之间的化学键结合,导致黏结强度下降;Underfill 材料的表面能与基材不匹配时,也难以形成稳定的黏结;固化过程中若温度变化过快,材料与基材的热膨胀系数差异会产生内应力,长期积累易导致胶体剥离。解决黏结失效问题需从预处理、材料选择、工艺控制三方面入手:一是优化预处理工艺,采用等离子清洗去除基材表面的氧化层与杂质,提高表面活性,增强胶体与基材的结合力;二是根据基材材质(如陶瓷基板、FR4 基板、硅芯片)选择兼容的 Underfill 材料,必要时进行黏结强度测试,验证材料与基材的匹配性;三是采用阶梯式固化工艺,缓慢升温与降温,减少固化过程中产生的内应力,同时在固化后进行适当的退火处理,释放残留应力,提升黏结稳定性。

电子制造领域对可靠性的追求从未停止,Underfill 技术作为保障元件连接可靠性的重要手段,其应用场景还在不断拓展。从消费电子的轻薄化需求到汽车电子的高安全性要求,从工业控制的长期稳定性标准到航空航天的极端环境适应能力,不同领域的需求差异正在推动 Underfill 材料与工艺持续创新。对于电子制造企业而言,如何根据自身产品特点选择合适的 Underfill 方案,如何通过工艺优化提升填充质量与生产效率,如何应对新型封装技术带来的挑战,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解决。而对于技术开发者来说,如何进一步降低 Underfill 材料的成本、提升材料的综合性能、简化工艺流程,也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在电子制造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Underfill 技术必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各类电子设备的可靠性提供坚实保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中国数科8016 发表于 2025-11-28 14:33:1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新儿 发表于 2025-11-28 14:42:4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W10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SEO|RPA|网站地图|W10站长论坛

GMT+8, 2025-11-29 05:59

免责声明:本站信息来自互联网,本站不对其内容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等情况请联系362039258#qq.com(把#换成@)删除。

Powered by Discuz! X3.5 技术支持:云恒制造 www.yhzz.com.c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