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激活文化价值与旅游动能的深度协同路径
<div style="text-align: left; margin-bottom: 10px;">
<p style="font-size: 18px; line-height: 40px; text-align: left; margin-bottom: 30px;">文旅融合并非文化与旅游的简单叠加,而是以文化为内核、旅游为载体,通过资源整合、业态创新与服务优化,实现文化传承与旅游发展相互赋能的系统性工程。在消费需求日益多元化、品质化的当下,文旅融合不仅能满足民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更高追求,更能推动区域经济结构升级、促进文化传播与认同,其价值已超越单一产业范畴,成为推动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p>
<p style="font-size: 18px; line-height: 40px; text-align: left; margin-bottom: 30px;">从实践层面看,文旅融合的落地需突破 “文化陈列” 与 “旅游观光” 的传统模式,构建 “沉浸式体验”“场景化消费”“全链条服务” 的新型生态。无论是将历史文化遗址转化为互动体验空间,还是把非遗技艺融入旅游消费场景,亦或是依托自然景观挖掘背后的文化内涵,核心在于让文化从 “静态展示” 走向 “动态参与”,让旅游从 “打卡式游览” 升级为 “深度化感知”,最终实现文化价值与旅游经济的双向提升。</p>
<h2 style="text-align: left; margin-bottom: 10px;">一、文旅融合的核心维度:资源整合与价值重构</h2>
<p style="font-size: 18px; line-height: 40px; text-align: left; margin-bottom: 30px;">文旅融合的首要任务是打破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的壁垒,通过系统性梳理与创新性整合,实现资源价值的最大化。这一过程需从资源分类、挖掘与转化三个层面推进,确保文化内核与旅游形式的深度契合。</p>
<h3 style="text-align: left; margin-bottom: 10px;">(一)资源分类:明确文化与旅游资源的匹配逻辑</h3>
<p style="font-size: 18px; line-height: 40px; text-align: left; margin-bottom: 30px;">文化资源涵盖历史遗迹、非遗技艺、民俗文化、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旅游资源则包括自然景观、人文景区、休闲设施、交通网络等要素。在整合过程中,需先建立 “资源匹配清单”,例如将历史古城(文化资源)与周边自然山水(旅游资源)结合,形成 “古城 + 山水” 的复合型旅游线路;将非遗技艺(文化资源)与旅游商品市场(旅游资源)对接,开发具有文化特色的旅游纪念品。这种分类匹配并非简单组合,而是基于资源的内在关联性,实现 “1+1>2” 的协同效应。</p>
<h3 style="text-align: left; margin-bottom: 10px;">(二)资源挖掘:从表层呈现到深层内涵提炼</h3>
<p style="font-size: 18px; line-height: 40px; text-align: left; margin-bottom: 30px;">部分地区在文旅融合实践中,常陷入 “重形式、轻内涵” 的误区,仅将文化符号简单贴附于旅游项目,导致游客难以形成深度认知。真正的资源挖掘需深入文化本质,例如对历史遗址的挖掘,不仅要展示建筑风貌,更要通过史料考证、场景复原、故事讲述等方式,还原历史场景与人文精神;对民俗文化的挖掘,需超越 “节日表演” 的单一形式,融入日常生活场景,让游客参与民俗活动的筹备、开展与传承,感受文化背后的生活智慧与价值观念。只有挖掘出文化资源的深层内涵,才能让旅游体验更具感染力与记忆点。</p>
<h3 style="text-align: left; margin-bottom: 10px;">(三)资源转化:将文化价值转化为旅游消费场景</h3>
<p style="font-size: 18px; line-height: 40px; text-align: left; margin-bottom: 30px;">资源整合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价值转化,让文化资源成为可体验、可消费、可传播的旅游产品。例如,将传统戏曲文化转化为 “戏曲主题客栈”“戏曲沉浸式演出”“戏曲研学课程” 等产品,满足不同游客群体的需求;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 “红色研学基地”“红S-Q景体验剧”“红色主题徒步线路”,让红色精神通过旅游体验深入人心。在转化过程中,需注重 “体验性” 与 “适配性”,避免过度商业化导致文化变味,同时确保产品符合游客的消费习惯与接受程度,实现文化传播与旅游消费的良性循环。</p>
<h2 style="text-align: left; margin-bottom: 10px;">二、文旅融合的实践路径:体验升级与服务优化</h2>
<p style="font-size: 18px; line-height: 40px; text-align: left; margin-bottom: 30px;">若说资源整合是文旅融合的基础,那么体验升级与服务优化则是提升融合质量的关键。随着游客需求从 “观光” 向 “体验”“休闲”“研学” 转变,文旅融合需围绕 “游客全流程体验” 构建服务体系,从产品设计、场景营造到配套服务,实现全方位升级。</p>
<h3 style="text-align: left; margin-bottom: 10px;">(一)产品设计:构建 “多层次、个性化” 的产品体系</h3>
<p style="font-size: 18px; line-height: 40px; text-align: left; margin-bottom: 30px;">不同游客群体的需求存在显著差异,文旅产品设计需打破 “一刀切” 模式,针对家庭游客、青年游客、老年游客、研学群体等不同客群,开发差异化产品。例如,针对家庭游客,设计 “亲子文化研学营”,包含手工制作、文化讲座、亲子互动游戏等内容;针对青年游客,推出 “文化主题露营”“非遗创意市集”“夜间文化演艺” 等年轻化产品;针对老年游客,打造 “慢节奏文化观光线路”,配套舒适的交通与住宿服务,增加文化讲解的深度与细致度。同时,产品设计需注重 “主题化” 与 “系列化”,例如围绕 “丝绸之路” 主题,开发从西安到敦煌的跨区域文化旅游系列产品,形成品牌效应。</p>
<h3 style="text-align: left; margin-bottom: 10px;">(二)场景营造:打造 “沉浸式、互动性” 的体验空间</h3>
<p style="font-size: 18px; line-height: 40px; text-align: left; margin-bottom: 30px;">沉浸式体验是提升文旅融合吸引力的核心手段,其关键在于构建 “可感知、可参与、可互动” 的场景。例如,在古镇旅游中,通过复原古代商铺、引入传统手工艺作坊、安排角色扮演互动(如古代官员巡街、文人雅集),让游客仿佛穿越时空;在博物馆旅游中,利用 VR/AR 技术还原历史场景,游客可通过设备 “参与” 历史事件,与虚拟历史人物互动,打破传统博物馆 “只能看、不能动” 的限制。场景营造需避免 “技术堆砌”,而是以文化内涵为核心,让技术服务于体验,确保场景的真实性与感染力,让游客在互动中深化对文化的认知。</p>
<h3 style="text-align: left; margin-bottom: 10px;">(三)服务优化:完善 “全流程、人性化” 的服务体系</h3>
<p style="font-size: 18px; line-height: 40px; text-align: left; margin-bottom: 30px;">文旅融合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优质的服务支撑,需围绕游客 “行、住、食、游、购、娱” 全流程,构建人性化服务体系。在交通服务上,开通 “文化旅游专线”,串联主要文化景区与旅游节点,配套多语言导览标识;在住宿服务上,鼓励发展 “文化主题酒店”,将地方文化元素融入酒店装修、服务流程与配套活动;在餐饮服务上,推广 “地方特色美食”,挖掘美食背后的文化故事,打造 “美食文化体验店”;在导览服务上,提供 “智能导览设备 + 专业文化讲解员” 双重选择,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此外,还需建立 “游客反馈机制”,及时收集游客意见,持续优化服务细节,提升游客的满意度与复游率。</p>
<h2 style="text-align: left; margin-bottom: 10px;">三、文旅融合的保障机制:产业协同与规范管理</h2>
<p style="font-size: 18px; line-height: 40px; text-align: left; margin-bottom: 30px;">文旅融合涉及文化、旅游、交通、商业、教育等多个领域,若缺乏有效的协同机制与规范管理,极易出现 “各自为政”“无序发展” 的问题。因此,建立健全产业协同机制与规范管理体系,是确保文旅融合可持续推进的重要保障。</p>
<h3 style="text-align: left; margin-bottom: 10px;">(一)产业协同:打破部门壁垒,形成发展合力</h3>
<p style="font-size: 18px; line-height: 40px; text-align: left; margin-bottom: 30px;">文旅融合的推进需突破行政部门的界限,建立 “多部门协同工作机制”。例如,文化部门负责文化资源的挖掘与保护,旅游部门负责旅游产品的开发与推广,交通部门负责旅游交通网络的完善,商业部门负责旅游消费市场的培育,教育部门负责研学旅游的规范与引导。各部门需明确职责分工,定期召开协同会议,共享资源信息,共同解决文旅融合中的问题。同时,需推动 “政企合作”“校企合作”,鼓励企业参与文旅项目的投资与运营,支持高校与科研机构为文旅融合提供人才培养与理论支撑,形成 “GOV引导、企业主导、社会参与” 的多元协同格局。</p>
<h3 style="text-align: left; margin-bottom: 10px;">(二)规范管理:平衡开发与保护,避免过度商业化</h3>
<p style="font-size: 18px; line-height: 40px; text-align: left; margin-bottom: 30px;">文旅融合的核心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若过度追求商业利益,忽视文化保护,将导致文化资源的破坏与贬值。因此,需建立 “文旅融合项目审核与监管机制”,对文旅项目的开发进行严格审核,确保项目符合文化保护要求,避免过度商业化与同质化。例如,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需规定建筑风貌的保护比例,限制商业设施的数量与类型;对非遗旅游项目的开发,需确保非遗技艺的原汁原味,避免为迎合游客需求而篡改非遗内涵。同时,需加强对文旅市场的监管,打击虚假宣传、价格欺诈、破坏文化资源等行为,维护文旅市场的良好秩序。</p>
<h3 style="text-align: left; margin-bottom: 10px;">(三)人才培养:打造 “复合型、专业化” 的人才队伍</h3>
<p style="font-size: 18px; line-height: 40px; text-align: left; margin-bottom: 30px;">文旅融合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撑,当前文旅行业普遍缺乏既懂文化又懂旅游,既具备创意能力又具备运营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此,需构建 “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一方面,优化高校专业设置,开设 “文化旅游”“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文旅创意设计” 等专业,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加强对现有从业人员的培训,组织文化专家、旅**业精英开展专题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的文化素养与服务能力。此外,还需制定 “人才激励政策”,吸引优秀人才投身文旅融合领域,为文旅融合的推进提供人才保障。</p>
<div style="text-align: left; margin-bottom: 10px;">
<p style="font-size: 18px; line-height: 40px; text-align: left; margin-bottom: 30px;">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p>
</div>
</div>
页:
[1]